脾臟是維持血液穩態的主要免疫部位之一。異質性脾巨噬細胞群以互補的方式有助于控制血液傳播感染并誘導有效的免疫反應。邊緣區嗜金屬巨噬細胞 (MMMΦ) 和邊緣區巨噬細胞 (MZMΦ) 是具有強大內化血源性病原體(如病毒或細菌)能力的細胞。它們位于富含 T 細胞和 B 細胞的脾臟區域附近,有利于這些巨噬細胞與適應性免疫細胞之間的快速接觸。事實上,MMMΦ和MZMΦ被認為是先天免疫和適應性免疫之間的重要橋梁。雖然紅髓巨噬細胞 (RpMΦ) 主要被認為是衰老紅細胞的清除劑,但一些數據表明 RpMΦ 在控制感染(如血液期瘧疾)以及誘導先天免疫和適應性免疫方面發揮作用。不同巨噬細胞亞群如何識別和幫助消除血源性病原體的,以及不同感染階段(急性、慢性和病原體清除后)的炎癥微環境如何影響巨噬細胞功能和存活,都是研究熱點。對巨噬細胞的異質性,分群和疾病模型不同階段的理解,對我們使用荷蘭liposoma巨噬細胞清除劑Clodronateliposomes氯膦酸二鈉脂質體的清除實驗設計顯得就很重要了。
RpMΦ:紅髓巨噬細胞
RpMΦ 在 Rp 內部形成一個巨大的網絡,盡管對 RpMΦ 的起源尚未達成共識,但最近的數據表明,這些 MΦ 在生理條件下通過局部增殖來維持 。相反,在某些病理條件下,循環單核細胞能夠分化為 RpMΦ 。靜脈索和竇以緩慢的速度呈現脾 Rp 血流。這種特性允許脾臟的過濾功能,并有利于消除異常的紅細胞 (RBC) 或瘧原蟲 。鐵穩態(相反,由RpMΦs控制)可能在RpMΦ的發展中發揮作用。脾臟結構還有助于控制 RpMΦ 對多種血源性感染。例如,RpMΦ 可以識別來自新型隱球菌的莢膜多糖葡萄糖醛酸氧甘露聚糖 (GXM),并隨后吞噬細菌。在脾腫大的情況下,RpMΦ還可以消除肺炎鏈球菌。
MZMΦ和MMMΦ:邊緣區巨噬細胞和邊緣區嗜金屬巨噬細胞
邊緣區巨噬細胞和MMMΦ具有不同的特征,有助于病原體和其他顆粒的快速吞噬作用。因此,這些MΦ就像清道夫細胞一樣,根據相互作用的性質產生促炎或抗炎反應。MZMΦs 表達 SIGNR1,該 SIGNR1 可與酵母和酵母衍生的顆粒 zymosan 結合 、結核分枝桿菌 、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和鼠傷寒沙門氏菌 等細菌以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IV) 等病毒結合。該受體可識別來自血源性病原體的碳水化合物抗原,并介導其隨后內化為吞噬體。盡管腹膜 MΦ 中的 SIGNR1 與 dectin-1 在 zymosan 攝取中協同作用,但這些先天受體在 MZMΦ 中的共定位較差。與經典補體通路激活類似,但獨立于抗體,SIGNR1 還結合 C1q 并組裝催化 C3b 調理素形成的復合體 C4bC2a 或 C3 轉化酶。這種機制被證明可以抵抗靜脈注射肺炎鏈球菌感染。
邊緣區巨噬細胞和 MMMΦ 是早期控制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血癥的基礎,通過使用低劑量氯膦酸脂質體(ClodronateLiposomes)消耗這些 MΦ 進行評估。在該實驗模型中,T 細胞反應不受影響,排除了 MZMΦ 和 MMMΦ 作為抗原呈遞細胞的參與。在腦膜炎奈瑟菌感染期間也報告了類似的發現,因此這些 MΦ 很可能在消除循環中的細菌方面具有直接作用。相反,腺病毒在小鼠靜脈注射后幾分鐘內與 MZMΦ 共定位 。MZMΦ 和 MMMΦ 在淋巴細胞性脈絡膜腦膜炎病毒 (LCMV) 感染中發揮相似的作用,證實了這些 MΦ 在一線抗病毒防御中的重要性。
RpMΦs的Marker和功能
Marker:F4/80+/++ , CD11blow , CD68+, and SIRPα+
功能:
1. Uptake of aging or apoptotic RBCs
2. Limitation of autoimmunity (IL-10 and TGFβ in resolution of inflammation)
3. Induction of Tregs by IL-10 production
4. Phagocytosis of blood-borne pathogens
5. Iron homeostasis
MZMΦs的Marker和功能
Marker:SIGNR1+ , F4/80+/? , MARCO+, lymphotoxin, and TNF receptors
功能:
1. Clearance of modified LDL
2. TI-2 B cell responses
3. Phagocytosis of blood-borne pathogens
MMMΦs的Marker和功能
Marker:SigLec-1+ (CD169+), MOMA-1+, F4/80+/?, lymphotoxin, and TNF receptors
功能:
1. Indirect activation of CD8+ T cells
2. Phagocytosis of blood-borne pathogens